由中國工程院、上海市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IEID)今天(3月31日)在北京、上海線上線下結合舉行,會上發布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報告等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成果及院士重大創新成果。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報告圍繞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的相關問題,40多位院士、300多位專家及數十家單位開展了一年多的系統性研究。該報告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通過積極主動作為,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有望于2027年左右實現達峰,峰值控制在122億噸左右。在此基礎上推動發展模式實現根本轉變,可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在會上發布并介紹《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八大戰略、七條路徑和三項建議。
——八大戰略:節約優先戰略,秉持節能是第一能源理念,不斷提升全社會用能效率;能源安全戰略,做好化石能源兜底應急,妥善應對新能源供應不穩定,防范油氣以及關鍵礦物對外依存風險;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在新能源安全可靠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再電氣化戰略,以電能替代和發展電制原料燃料為重點,大力提升重點部門電氣化水平;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資源多級循環利用;固碳戰略,堅持生態吸碳與人工用碳相結合,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推進碳移除技術研發;數字化戰略,全面推動數字化降碳和碳管理,助力生產生活綠色變革;國際合作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擔當,更大力度深化國際合作。
——七條路徑:一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要手段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二是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和基礎;三是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妥實現電力行業凈零排放;四是以電氣化和深度脫碳技術為支撐,推動工業部門有序達峰和漸進中和;五是通過高比例電氣化實現交通工具低碳轉型,推動交通部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六是以突破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為重點,實現建筑用電用熱零碳排放;七是運籌帷幄做好實現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術保障。
——三項建議:一是保持戰略定力,做好統籌協調,在保障經濟社會有序運轉和能源資源供應安全前提下,堅持全國“一盤棋”、梯次有序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二是強化科技創新,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強大動力,尤其是必須以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實現碳中和。三是建立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確保碳達峰碳中和任務措施落地。加快推動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速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機制,不斷完善能力支撐與監管體系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項目副組長 杜祥琬: 我們從工業、交通、建筑、電力等各個方面都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技術進步才能實現這兩個目標,特別是碳中和。我們現有的技術還是不夠的,所以這個報告很強調我們要技術創新。
至此,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兩院幾百名院士耗時一年多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爐。通過研究對比兩院的兩份報告,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專家學者對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刻理解和對目前以及將來可能面臨的困難都有著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從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積極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